close

駙馬~進修去 穀研所十周 第一周 理論概述Part1.

 1-3(12)  

基本上第一天.第二天,完全是理論課程(容易睡著的同學多喝點咖啡)

到了第三天才開始作吐司。也開始了連續二周瘋狂吐司地獄。。。

【DAY-1】上午開訓,環介後,一切都是從非常基礎地方開始學起,

從認識麵包起源概論,製程,製作方法,酵母及酵素,烘焙計算(上)。

【DAY-2】1.認識小麥  2.烘焙計算(下) 3.攪拌 4.進工廠介紹機具,

安全衛生說明 5.分組 。完成第二天。

 1-2(2)  

【DAY-3】直接法,吐司。第一種製作麵包的攪拌方法。

一、麵包第一步,就從了解當天的氣溫開始

想要有好吃的麵包,發酵很重要,而發酵始於於溫度與時間掌握,

所以要先知道我們要的理想麵糰溫度。控制它開始。

想要打攪出理想麵糰溫度,就要計算水溫要用幾度,也就要先了解以下

          1.室溫 2.水溫 3.粉溫 4.摩擦溫(FF)及

水溫公式1.:理想水溫=理想麵糰溫*3-(室溫+粉溫+FF)

冰量公式2.:冰量=水量*(水溫-理想水溫)/(水溫+80)

1.室溫:請看一下"室內"溫度計。

2.現在水溫:打開水龍頭,先讓先水流30秒,再裝起來量溫度。

  (一開始流掉的另外裝起來洗東西不要浪費水啊)

3.粉溫:溫度計插入高粉中。(請確認溫度已經停在一個位置)

4.摩擦溫(FF):這就比較麻煩了,要計算出摩擦溫

  可以假設FF為一值,代入公式,經過2-3次攪打修正。

5.光說沒有舉例,很難理解。就以駙馬1/7當天上課來說

  室溫19℃ 粉溫21℃ 水溫22℃ 希望攪打出25℃的麵糰溫度

(1)假設FF=30 理想水溫=25*3-(19+21+30)=5℃

   當天水量650g 冰量=650*(22-5)/(22+80)=108g冰

   650g(總水)-108g(冰)=542g(水)

   最後,理想水溫就是用 108g冰加上542g的水 去攪打,

   假設FF30時,"理論"得出25℃的麵糰。

(2)當然攪打後不會那麼準,當天打完 27℃,因為是假設FF=30時,

   所以就做為下一次修正值。(由上面公式1.倒置而來)

   修正摩擦溫(FF):27*3-(19+21+5)=36 FF' (新FF值) 

(3)有了新修正的摩擦溫(FF)36也未必就正確,要修正或確認一次。

   再打麵糰一次 理想水溫:25*3-(19+21+36)=-1℃

   冰=650*(22--1)/(22+80)=146g  650-146=504(水量)

(4)第二次的冰量增加了,看看能否打出理想溫呢???

   當然不會這麼簡單就結束啦,不過這次實際得到26℃的麵糰溫了

   (離理想只有1℃)代入修正摩擦溫(FF):26*3-(19+21-1)=39 FF"

(5)有了新FF"又可以再代入,再修正,驗証更新。

   但因為前一次已經只差1℃,建議就不要無限迴圈下去了

   就以FF=39 當成此次結論,當然如果時間跟金錢夠的話可以再試下去,

   但迴圈下去的結果,如果變成 鬼打牆模式,....請...自己保重。

重點1:此處計算出來的摩擦溫(FF),代表的是在:

  直接法且在配方總量範圍左右加上攪拌時間差不多,以上3項都符合時,

  可以適用,如果有變化太大,摩擦溫(FF)就會失準。

  例如換成中種法,就要重新計算中種摩擦溫。

重點2:有簡易式算法,但相對就會有風險,請容之後再介紹。

  如果算出來冰量大於水量,就必需採取另外降溫方法。

重點3:算好以後,以後每次打完麵糰量溫度是非常重要的,要適時修正。

1-3(10)

二、攪拌階段認識。拾起-捲起-擴展-完成-斷筋。

可參考 1.穀研所與美國小麥協會出版"實用麵包製作技術"P306-315。

2.烘焙工業2002年9月刊。均有非常完整及深入的介紹。

網路上有許多可以對照圖,也可以參考。靠主觀標準,就要經驗累積了。

1-3(7)  

以1/7 當天為計算摩擦溫,用相同攪打標準均為:

L2'(分)-M10'-下油-L1'-M8'(L-慢速 M-中速) 

以後就必須不斷地累積經驗了。畢竟變動因子非常多,

ex.配方水量、比例、溫度、轉速、下油時機...都會影響到攪拌狀態。

三、醱酵:內含太多學問了。。。寫太多的學理,我怕我打到手斷掉><。

  豆知識1:酵母-單細胞微生物,存在自然界中,大約西元前2000年左右

           埃及人就會利用了,一直到了17世紀科學家才更進一步了解他。

  豆知識2:商用新鮮酵母1g約有250億活的酵母個體。

作用:在有氧與無氧時均可作用但機轉不同,製作麵包時二種作用同時在進行。

無氧酒精作用:C6H12O6(葡萄糖)→2C2H5OH(乙醇)+2CO2(2氧化碳)+2ATP(能量)

有氣呼吸作用:C6H12O6(葡萄糖)+O2(氧)→6CO2(2氧化碳)+6H2O(水)+32ATP(能量)

一般常用酵母分為:

1.新鮮酵母:含水量高70%,要冷藏3~7℃,耐凍性佳,保存期短 2-4週內用完。

2.乾酵母(台灣非常少用):含水量6-8%,常見於國外。

3.快速酵母粉(大家都俗稱乾酵母):含水量4-6% ,使用時當麵糰低於18℃時,

  先復水(20-30℃)活化酵母,開封後冷藏可以放比較久一點。

4.用量:一般新鮮酵母在1.7%-10%,因製法不同(中種、低溫、直接)、配方不同(高低成份)、

  產品特性(歐式.台式..)、地區高度,緯度……等而有差異。

5.轉換用量:乾酵母為新鮮酵母1/2  快速酵母新鮮酵母1/3 。

重點:酵母很怕鹽,(好像蛞蝓XD) ,所以下料時要小心,

  不要跟一堆鹽秤在一起,接觸到一陣子,酵母會死蹺蹺哦(有圖有真相。)

1-3(2)  

最後,介紹本日的產品【直接法白吐司】

百分比:高粉100 奶粉4 糖5 鹽2 新鮮酵母2 水65 白油4 共182

1-3(5)  

★本次配方,口味上一般般,純實驗性質採用。不過因為溫度控制得宜,

  還可以吃(個人覺得打敗吐司機的白吐司)。

★剛出爐的吐司很燙,有87.4℃以上,請小心。

★吐司出爐後,要"略敲"脫膜,讓冷空氣迅速進入,否則容易側腰(腰縮)

以上,本來想簡略寫個幾行就好,沒想到,麵包真的是很多細節東西的組成

ps.略敲力道因人而異,但要達到效果,個人大約從30cm以上自然帶一點力道落下,

並順勢向前倒90°出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。。。。。。 /駙馬 文圖。

 

 

   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愛新覺羅金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